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自然主义L,(https://xueqiu.com/6900196858/337514243)
中国的M2(广义货币供应量)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:新增货币(基础货币投放)和债务融资派生的货币(信用扩张)。要分析M2的构成,需要从央行资产负债表、商业银行信贷创造机制以及社会融资结构入手。
一、M2的来源分解
1. 基础货币(央行直接投放)
基础货币(Monetary Base, MB)是央行直接创造的货币,包括:
- 流通中的现金(M0)
- 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(法定+超额)
截至2024年3月,中国的基础货币约38万亿元(数据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),占M2(300万亿+)的约12.7%。
这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新增货币”,由央行通过以下方式投放:
- 外汇占款(过去主要渠道,近年占比下降)
- MLF(中期借贷便利)、PSL(抵押补充贷款)等货币政策工具
- 财政存款变化(如政府发债后资金存入央行)
2. 信用货币(商业银行信贷派生)
M2的绝大部分(约87%)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创造的,即“债务融资发出的货币”。
其机制如下:
1. 存款→贷款→存款的循环
- 银行发放贷款后,企业/个人获得资金并存入银行,形成新的存款(M2增加)。
- 银行再用这部分存款继续放贷,循环往复(受存款准备金率限制)。
2. 社会融资规模(债务融资)决定M2增速
- 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5.6万亿元,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66%(23.5万亿元)。
- 这些贷款(企业债、政府债、房贷等)进入经济后,转化为M2。
二、M2中“新增货币”与“债务货币”的估算
项目 金额(2024年3月估算) 占M2比例
基础货币(央行直接投放) 38万亿元 ~12.7%
信贷派生的M2(债务融资) 262万亿元 ~87.3%
关键结论
1. M2的87%以上是由债务融资(银行贷款、债券等)创造的,而非央行直接印钞。
2. 央行真正“新增”的货币(基础货币)仅占M2的12%左右,且近年增长较慢(外汇占款下降)。
3. M2增长主要依赖信贷扩张,如果社会融资(尤其是贷款)增速放缓,M2增速也会下降。
三、为什么债务融资能创造M2?
中国M2高企的核心原因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:
- 间接融资占比高(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60%+),而美国等市场以直接融资(股票、债券)为主。
- 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:目前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7.4%,理论上货币乘数可达13.5倍(1/7.4%),即1元基础货币可支撑13.5元M2。
- 债务滚动维持M2:企业借新还旧、政府发债置换等操作,使债务存量不减少,M2得以维持。
四、M2高但未引发通胀/贬值的深层原因
1. 货币滞留金融体系
- 大量信贷资金用于债务展期(如房企借新还旧),未进入实体经济。
- 2023年企业中长期贷款中约30%用于偿还旧债,未形成新投资。
2.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
- M2/GDP比率超220%,反映资金周转效率低,货币未有效转化为需求。
3. 资本管制抑制外流
- 外汇管制限制资金大规模外逃,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。
五、未来趋势
- M2增速可能放缓:随着经济转型(减少对房地产和基建的依赖),信贷扩张速度下降。
- 央行或增加基础货币投放:若外汇占款持续减少,可能通过再贷款、专项工具补充流动性。
- 债务问题影响M2结构:地方政府化债、房企风险出清可能减少部分“虚增”M2。
总结
- 中国M2中约87%由债务融资(银行贷款、债券等)创造,仅13%左右是央行直接投放的基础货币。
- 高M2反映的是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,而非单纯“印钞”。
- 货币未引发通胀或贬值,主因是资金空转、流通速度下降及资本管制。
- 未来M2增长将更依赖政策调整,而非简单信贷扩张。